齐桓公登上君位,第一次见到管仲时,竟脱口而出:“把他给我拖出去,砍了!”
鲍叔牙闻言大惊失色,说道:“我千辛万苦才把管仲弄回来,怎么能让你轻易处置他呢?”
这两人之间到底有怎样的恩怨,为何齐桓公竟要砍杀管仲?鲍叔牙又为何要极力阻止?其中故事曲折复杂,值得细说。
公元前686年寒冬,齐国大夫连称和管至父在行宫内,趁齐襄公赏雪之际,将其暗杀。
二人随即推举事先准备好的公孙无知,齐襄公的叔伯兄弟,登上君位。
公孙无知凭借弑君夺权,自然不得民心。次年春,大夫雍癝又将他杀害。
齐国因此陷入权力真空,众多公室子弟纷纷摩拳擦掌,准备争夺王位。
在这群竞逐者中,最有声势的是流亡在外的公子小白和公子纠。
两人都是齐僖公的庶子,齐襄公的同父异母弟弟,年长的是公子纠。
论身份,两人旗鼓相当;小白的母亲是鲁国公主,纠的母亲则是卫国公主。
实力上公子纠稍胜一筹,因为他的母国鲁国是强国,他身边有名士管仲和召忽相助。
展开剩余84%小白的卫国虽小,但他有鲍叔牙作为重要顾问。
当时两位公子都因避祸而流亡,小白在莒国,公子纠则在鲁国。
公元前685年,公孙无知被杀后一个月,鲁庄公与齐国大夫谈判,约定立公子纠为君。
同年夏,鲁庄公亲率大军护送公子纠回国继位。
与此同时,齐国名门望族秘密联络公子小白,计划将他接回做国君。
小白则在莒国护卫下,轻装简行匆忙启程。
由此,一场由公子纠和公子小白参与的“龟兔赛跑”拉开序幕。谁先抵达齐都临淄,谁就成赢家。
然而比赛并不公平,鲁国都城曲阜离临淄较远,而莒国胶州离临淄较近。
对此,管仲早有计策,获鲁庄公许可后,率精锐军队走小路截击小白。
清晨,正在赶路的小白还未明白发生何事,便被管仲射出一箭。
管仲见小白口吐鲜血倒在车内,听到鲍叔牙惊呼,便急忙撤退。
殊不知,箭只是擦中了小白的带钩,慌乱中小白摔倒仅磕破了嘴唇。
这计策骗过了管仲,小白迅速整顿队伍,继续前行。
数日后,临淄百姓热烈欢迎小白入城,拥立他为君,即后来的齐桓公。
公子小白成功登基,而公子纠一行却杳无音讯。
十天后,鲁庄公带兵至齐境边界,却被齐国拒之门外。
齐人告知,公子小白早已十天前抵达临淄称王。
鲁庄公、公子纠和管仲闻讯震惊不已,难以置信小白竟未死。
管仲自责,认为失策致使公子纠失败;鲁庄公则怒不可遏,质问齐人为何变卦。
其实,最应自责的是鲁庄公,他错误地派出庞大军队护送公子纠,行动迟缓。
而且,鲁军开赴临淄,更令齐人感受到威胁。
愤怒之下,鲁庄公与齐军交战,最终被击退回国境。
鲍叔牙在鲁境与鲁庄公谈判,促使其杀死公子纠,并将管仲与召忽送回齐国,由齐桓公处置。
败者为寇,离君位仅一步的公子纠被鲁庄公处决。
召忽不愿回国受辱,毅然自绝以殉主;管仲则被囚车押往齐国。
临行前,一位鲁国大夫对管仲苟且偷生颇为不满,劝鲁庄公除掉他。
鲁庄公也意识到,管仲虽貌不惊人,却才华横溢,若落入齐桓公手中将成大患,杀之更妥。
但齐国使者闻讯赶来,强调管仲与齐桓公宿怨已深,必须押回齐国处死。
鲁庄公元气未复,不愿与齐国再起争端,只能妥协放行。
管仲深知这一切皆是鲍叔牙策划。他刚入齐国,便被鲍叔牙从囚车中释放,设宴款待,带他见齐桓公。
齐桓公见管仲,心中记恨曾差点被其射杀,便命令将他拉出去砍头。
鲍叔牙急忙挡住,说:“当初他射你,不过是各为其主。现在你用他,他便成了你的助力,不仅会帮你射杀敌人,甚至可射遍天下。”
齐桓公听后动心,便放下心头旧恨,任命管仲为谋士。
提及管仲与鲍叔牙,人们常想到他们之间的深厚友情。
两人从小青梅竹马,成为挚友。管仲家境贫寒,鲍叔牙出身富裕,常在经济上帮助管仲。
成年后两人合伙经商,赚取利润时,管仲总自给多分。
旁人替鲍叔牙抱不平,他却理解管仲,知道那是家贫所致。
群架时管仲屡次逃跑,鲍叔牙向人解释:“他非怕死,只是家中有老母需奉养。”
管仲曾感慨:“生我者父母,知我者鲍子也。”
后来两人分别辅佐公子小白和公子纠,鲍叔牙自觉不及管仲,感叹:
“我有五点不如管夷吾:一是安抚百姓,二是治理国家,三是忠诚信义,四是制定规章,五是鼓舞士气。”
所以,当公子纠败亡,齐桓公欲杀管仲时,鲍叔牙挺身而出,救下好友,也为齐国留住了一位人才。
当时齐桓公尚未看重管仲,更信任忠诚的鲍叔牙。鲍叔牙对他说:“我平庸无能,若要治国平天下,非管仲不可。”
齐桓公现场考问管仲几道难题,管仲对答如流,瞬间赢得了他的信服。
齐桓公斋戒三日,公开拜管仲为相,自此管仲官居鲍叔牙之上。
事实证明,管仲未曾辜负众望,辅佐齐桓公进行多项内政外交改革,使齐国成为春秋时期最强大的霸主。
后世称颂齐桓公雄才伟略时,绝不会忘记那个帮助他成就霸业的名相管仲。
然而,我最敬佩的却是鲍叔牙。正是他成全了管仲,自己甘居幕后。
古语云:“文无第一,武无第二。”自古以来,许多人难以容忍比自己优秀的人。
战国时,庞涓因嫉妒师兄孙膑,最终二人反目成仇,惨烈厮杀。
因此,与管仲的卓越治世才干相比,鲍叔牙的宽宏大量、顾全大局更值得后人敬仰。
参考资料:司马迁《史记》;龙镇《春秋战国真有趣》。
图片来源网络,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。
发布于:天津市众合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