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籍里的历史
陕西被誉为“三秦之地”,山西称为“三晋之地”,湖南则有“三湘之地”的别称。这些名称背后,都蕴藏着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。
陕西之所以与“秦”紧密相连,源自战国时期的秦国。追溯到西周初年,秦国的先祖非子以善养马著称。当时,秦人栖息在犬丘,位于今天的陕西省咸阳兴平市。经人推荐,非子开始为周孝王饲养马匹,所养之马壮硕且健美,令周孝王十分高兴。为了嘉奖非子,周孝王赐给他秦地作为封土,但这时的秦国并未完全独立,只是周朝的附庸。秦地这个名称,便由此而来,原本指的是甘肃天水一带,地处边陲,非子的族人在这里繁衍生息。到了周宣王时期,周天子召见了非子后裔秦庄公,并赐予他们七千士卒以讨伐西戎。秦庄公在战争中获得胜利,周宣王封他为西垂大夫,秦地与犬丘成为其封地。
经过几百年的积淀与发展,秦国的力量日渐强大。到了西周末年,申侯联合犬戎攻打周朝。周幽王向诸侯求援,秦襄公携手卫武公、晋文侯与郑武公一同起兵,但未能及时解救周幽王,最终周幽王被犬戎所杀。之后,周平王迁都洛阳,秦襄公负责任护送。为了感谢秦襄公,周平王正式封其为伯爵,秦国自此正式成为独立的诸侯国。秦地与犬丘成为秦国的根基,秦国的疆域也随之扩展,经过多次战斗与迁徙,其都城逐渐从甘肃天水移至咸阳,最终定居。
展开剩余77%秦国的扩张没有停歇。到了秦国的巅峰时期,它的势力覆盖了关中平原及成都平原,涵盖了现今陕西、甘肃、四川、重庆四省市的大片土地。秦国强大后,不断东出函谷关,进军中原,最终在秦始皇手中,经过十年艰苦奋斗,统一了整个天下,建立了大秦帝国。然而,秦朝的辉煌并未持续太久,仅存在了15年。由于陈胜、吴广、项梁、刘邦等人领导的农民起义,秦朝迅速灭亡。项羽在巨鹿之战中消灭了秦军主力,成为反秦诸侯的领袖。项羽进入关中后,将原秦地分封给三位降将,他们分别是章邯、司马欣与董翳。项羽将秦国故地分为三部分,分别封给这三人,史称“三秦”,即雍王、塞王、翟王。
雍王章邯的封地位于咸阳西部与甘肃东部,他的都城设在废丘(今西安市长安区高桥街道的东马坊村)。塞王司马欣的封地位于咸阳以东,函谷关以西,都城在栎阳(今西安市阎良区)。翟王董翳的封地则在陕北,都城设在高奴(今陕西省延安市延长县)。史书《史记》中记载了秦朝灭亡后的地分,即“雍王、塞王、翟王,号曰三秦”。这三秦王的封地便构成了“三秦之地”的概念。
“三秦”这一名称在史籍中频繁出现,并且被后世广泛使用。尽管严格意义上三秦并不等同于今天的陕西,但由于历史文献的影响,“三秦”逐渐成为了陕西的代名词,特别是关中一带,成为人们口中的“三秦之地”。例如《晋书》中提到,“三秦饶俊异”;《宋书》则记载,“远定三秦,西及葱岭”;《魏书》有云,“三秦、河、渭、瓜、凉、鄯善咸来款顺”。从秦汉到明朝的诸多史书,都普遍称呼陕西为“三秦之地”,这反映了历史文化的深远影响。随着时代的发展,虽然现在有时将陕北、关中、陕南合称为“三秦”,但“三秦”依旧是陕西的文化象征。
至于“三晋”,它源自春秋战国时期的晋国。晋国的历史起源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,晋国的初君唐叔虞,是周武王的儿子,也是周公旦的弟弟。他被封于今山西省临汾市的翼城,开始了晋国的历史。晋国历经数百年,逐渐形成了三大主力军区:韩国、赵国与魏国。三晋的名称,正是指这三个独立的国家——韩国、赵国和魏国。三晋联合灭掉了晋国的老敌智家,最终三国分别占据了晋国的土地。这一历史事件被称为“韩赵魏三家分晋”。
根据史书记载,三晋的地理分布也在后来的历史中得到了延续。三晋所指的地区包括今天的山西、河北、河南等地。山西作为晋国的发源地,在后世成为了“三晋”的代名词,而韩、赵、魏三国的存在,也让这一名称在历史上流传下来。
再来谈谈“三湘”,这一称谓源自湖南的三条主要水系——潇湘、蒸湘和沅湘。潇湘指的是湘水与潇水交汇的地方;蒸湘则是湘水与蒸水交汇的区域;沅湘是湘水与沅水汇合之处。湘水作为湖南的母亲河,贯穿整个省份,对湖南人的生活与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。湖南的地理位置也决定了湘水的重要性。湘水流经湖南的大部分地区,成为这片土地的生命线。
湖南的历史文化底蕴深厚。古代文人经常以“三湘”来代指湖南,直到现代,这一名称依旧有着深远的影响。如陶渊明在《赠长沙公》中提到“遥遥三湘,滔滔九江”;王维的《汉江临范》也写道“楚塞三湘接”;李白的《荆州贼平临洞庭言怀作》也提到“水穷三苗国,地窄三湘道”。这些诗句中的“三湘”,不仅是地理上的指代,也是湖南的文化象征。
“三湘”有时也被用来指代楚国的三个郡——洞庭郡、黔中郡和苍梧郡。湖南在春秋战国时期属于楚国,这三个郡大致涵盖了湖南的大部分区域,因此,“三湘”这一名称,也成为湖南的象征。
今天,三湘的含义更趋向于湘水所覆盖的地域,深刻反映了这片土地的自然与人文之美。这一历史文化的名称,已深深植根于每一个湖南人的心中,并继续传承发扬。
发布于:天津市众合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